屈原之死

光明日報 08-13 10:33 我要分享

  屈原是一個悲劇人物。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、中國浪漫主義文學(xué)的奠基人、楚辭的創(chuàng)立者和代表者,被譽(yù)為“中華詩祖”“辭賦之祖”,屈原在文學(xué)上是成功的。作為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重要的政治家,他早年深受楚懷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閭大夫,兼管內(nèi)政外交大事。他忠君愛國,勵精圖治,主張變法,提倡“美政”,對內(nèi)舉賢任能,對外聯(lián)齊抗秦。因遭貴族排擠毀謗,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。公元前278年,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)。屈原悲憤交加,抱石自沉于汨羅江,以身殉國。因此,屈原在政治仕途上是不成功的。

  屈原的悲劇是一個時代造成的。關(guān)于他的歷史記載,最早見于司馬遷的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,從這篇傳記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死與幾個關(guān)鍵人物有關(guān)。

  首先是楚懷王,屈原之死是因楚懷王不信任造成的。屈原名平,和楚國王室是同姓一族,屬于王公貴族。屈原“博聞強(qiáng)志,明于治亂,嫻于辭令”。他擔(dān)任楚懷王的左徒,僅次于令尹,相當(dāng)于美國國務(wù)卿。他幫助楚懷王制定政策法令,處理外交事物, 是楚懷王的左膀右臂?!巴跎跞沃保淹鯇λ浅P湃?。后來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讒言,把屈原貶到漢北(今南陽西峽、淅川一帶)。雖然被貶,屈原對楚懷王仍然忠心耿耿,“雖放流,眷顧楚國,系心懷王”。但屈原的忠心并沒有換來楚懷王的信任,這使得屈原很是郁悶。屈原對懷王不能分辨是非,被讒佞諂媚之徒所蒙蔽,致使邪惡傷害了公道,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用,感到萬分痛心,所以才憂愁苦悶,沉郁深思而寫成《離騷》。

  其次是上官大夫,屈原之死是上官大夫的讒言造成的。上官大夫和屈原職位相同,為了能得到楚懷王的寵信,很嫉妒屈原的才能。有一次,楚懷王命屈原制定國家法令,屈原剛寫完草稿,上官大夫見到之后想奪為己有,屈原不肯給他。他就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:“王使屈平為令,眾莫不知,每一令出,平伐其功,以為‘非我莫能為’也?!贝笸跄屒贫ǚ睿舷聸]有人不知道這件事,每頒布一條法令,屈原就自夸其功,說是“除了我之外,誰也做不出來”。這種挑撥令楚懷王非常生氣,因此就對屈原疏遠(yuǎn)了。

  再次是令尹子蘭,屈原之死是子蘭陷害造成的。子蘭是楚懷王的小兒子,當(dāng)時秦昭王和楚國結(jié)為姻親,要和楚懷王見面。屈原知道秦國的狼子野心,勸諫不讓去,可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不懷好意,力勸懷王前去。結(jié)果,楚懷王剛一進(jìn)武關(guān),秦朝的伏兵就斷了后路,把懷王扣留,懷王最終死在秦國。 楚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,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掌管軍政大權(quán)的令尹。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為非常痛恨,雖然身遭放逐,卻依然眷戀楚國,懷念懷王,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,總是希望國君能突然覺悟,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種憤憤不滿的心情?!妒酚洝酚涊d:“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內(nèi)惑于鄭袖,外欺于張儀,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、令尹子蘭。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,身客死于秦,為天下笑。此不知人之禍也。”懷王因不知曉忠臣之職分,所以在內(nèi)被鄭袖所迷惑、在外被張儀所欺騙,疏遠(yuǎn)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。結(jié)果使軍隊?wèi)K敗,國土被侵占,失去了六郡地盤,自己流落他鄉(xiāng),客死秦國,被天下人所恥笑,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災(zāi)禍。子蘭聽到這些勃然大怒,在頃襄王面前陷害屈原。頃襄王一生氣,不但沒有重用屈原,還把屈原二次流放,而且放逐得更遠(yuǎn)了。

  還有一位是汨羅江邊的漁翁,屈原之死與漁翁的勸說有關(guān)。 屈原被流放來到江邊,披頭散發(fā)在荒野草澤上一邊走,一邊悲憤長吟。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,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?為什么到這里來呢?屈原說:“舉世混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?!比鐣娜硕嘉蹪岫挥形沂歉蓛舻?,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,所以我才被放逐了。漁翁說:“夫圣人者,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。舉世混濁,何不隨其流而揚(yáng)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?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?”一個道德修養(yǎng)達(dá)到最高境界的人,對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變,而是能隨著世俗風(fēng)氣而轉(zhuǎn)移,全社會的人都污濁,你為什么不在其中隨波逐流?大家都昏沉大醉, 你為什么不在其中吃點殘羹剩酒呢?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,而使自己討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?屈原說:“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,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!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,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!”我聽說過,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,剛洗過身軀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干凈,人們又有誰愿意以清白之身,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?我寧愿跳入江水長流之內(nèi),葬身魚腹之中,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!漁夫的這段話,對屈原刺激很大,加速了屈原對現(xiàn)實的極度絕望。于是,屈原寫下了《懷沙》這首絕命詩,懷抱沙石沉江而死,實現(xiàn)了自己“伏清白以死直”的諾言。

  以上這些某種程度上導(dǎo)致了屈原的苦悶和絕望,但究其原因,屈原之死主要還是屈原自己的性格造成的。古代類似屈原遭遇的文學(xué)大家不少,李白、賈誼、蘇東坡等,他們都是才高氣盛,又都是因忠被貶,在政治上不得志,但他們并沒有選擇自我了斷。屈原孤傲清高 , 自命不凡,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”的性格特征,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,說實話也正是這些害了他。2010年端午節(jié),筆者曾寫了一首詩《端午讀離騷》,表達(dá)了對一代詩祖屈原的敬仰及感嘆,最后幾句是:

  贊其詩之秀美

  敬其意之陽剛

  哀其性之孤傲

  感其命之悲壯

責(zé)編:劉曉帆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