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中的年味

  彈指一揮間,我離開家鄉(xiāng)從軍近30年了,其中有20多個春節(jié)都是在部隊度過的。雖然歲月逝去,但小時候過年的味道卻在記憶里清晰深刻。

  我老家在豫西山區(qū),故鄉(xiāng)山高林密,風(fēng)景如畫。一般到了臘月二十以后,各家各戶都陸續(xù)開始準備年貨了,小孩子們更是天天掰著手指盼過年。

  過年首先要準備的就是面粉。北方人過年,主要年貨就是蒸饅頭。當時,農(nóng)村人吃的面粉都是用自家地里種的麥子磨的。那時候磨面粉,一般都是用自家?guī)装俳镏氐氖ト斯ね?,人口多的家庭男女老少齊上陣輪換推磨,人口少的推不動,就用牛拉磨。隨著籮面篩子在面檔上的咯當聲、小麥經(jīng)過研磨帶著麥香味散落在磨臺上……年的序幕由此拉開。

  臘月二十四掃完屋子,二十五就該磨豆腐了。小石磨飛快地轉(zhuǎn),一道道白里透黃的豆汁順著磨口吧嗒吧嗒往大盆里流……我老家做豆腐都是用漿水點的,用它點出來的豆腐吃著香嫩、口感好。豆腐的吃法很多,我最喜歡的是把炸過的豆腐條與粉條、紅蘿卜條一起炒成燴菜,非常下飯。這道菜可以說是我童年舌尖上的美食。

  臘月二十七這天,家家都會忙著蒸饅頭。饅頭的花樣可多了,油卷饃、豆餡饃、棗花饃……各式各樣。臘月二十八以后,家家戶戶就開始炸菜了,有炸肉的、有炸豆腐的,還有炸紅薯片的。炊煙裊裊,空氣中處處氤氳著香濃的年味。

  家里準備年貨時,我最想要的就是鞭炮了。到街上趕集,看著五顏六色的小鞭、雷子炮……什么都想要,有時候還因此哭鼻子。20世紀八九十年代,花30多塊錢就能過個美滿幸福的年。花20塊錢買十斤豬肉,再花上幾塊錢買點年畫、春聯(lián)、鞭炮之類,年貨就備齊了。

  小時候,冬天的雪很大。大雪籠罩下的村莊顯得格外秀美,雪花伴著炊煙靜靜飄落。除夕夜,一家人圍著火爐,邊烤火邊嘮嗑邊包餃子,享用著自家產(chǎn)的花生、板栗、杮餅……守歲的場景其樂融融,簡直就是一幅樸素溫馨的年畫。

  在我們老家,有個大年初一比早的傳統(tǒng)。為了比早,我們有時除夕當晚不睡覺,等到兩三點左右就出來放鞭炮了。從第一聲鞭炮響起,噼里啪啦,整個村莊很快就會被鞭炮聲所淹沒。吃完早飯后,鄰居們會相互串串門、拜個年。

  隨著鞭炮聲漸息,到了初二初三,家家戶戶就開始走親戚了。我經(jīng)常跟著母親去外婆家。外婆家養(yǎng)有蜜蜂,蜂糖裝在一個木桶里。每次去,外婆都會給我吃點蜂糖,那香甜的滋味如今想起來似乎還回蕩在唇齒之間。

  芳林新葉催陳葉,流水前波讓后波。時代不同了,人們對年的體味和感受也不同了。小時候過年,盡管生活清貧,但儀式感強,年味濃郁?,F(xiàn)在過年,很多人感嘆少了過去那份樸素耐品的年味。我想,那是因為發(fā)展的時代給老百姓提供著越來越豐富的物質(zhì)文化生活,現(xiàn)在每一天的生活都如同在過年。但在我的記憶里,兒時的年味是那樣濃郁、那樣真純。

責(zé)編:劉玉婷
分享